一、什么是教学反思
所谓教学反思,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、再思考,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,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。
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,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。
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,通过教育案例、教育故事、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。
在教学中针对教师自己进行的反思,主要从重难点突破、教学方法、教学环节等反思。
二、有关教学反思的优缺点及应对措施
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对自己所做的评价和总结,评估自己的教育实践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。下面是有关教学反思的优缺点及应对措施:
优点:
1. 教师可以及时纠正自己的不足,避免犯同样的错误,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。
2. 教师能够更好的发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,针对性地进行教学,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和兴趣。
3. 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反应,更加贴切地关注学生的成长,从而加强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技巧。
4. 教师能够督促自己对课程的分析和思考,提高对课程设计和内容安排的合理性,更好的配合教学目标和要求。
缺点:
1. 教师可能会过于苛刻自己,导致情绪低落和负面情绪,进而影响教育教学的实践效果。
2. 教师有可能忽视了自己的优点,可能导致低估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,影响教员信心和影响身体和心理健康。
3. 针对之前的教学过程和表现反思可能会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,影响教学工作的进展。
4. 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偏见和个人主观观点,限制了对过程和结果的全面分析。
应对措施:
1. 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,教师需要正常考虑到自己的成就,以及寻找相对于自己的不足之处。
2. 教师需要平衡心态,不忽视个人的累积成就和努力,正视自己的不足,看到自己的潜在优势。
3. 教师需要制定好反思计划和时间,适时开展反思,尽力降低反思带来的时间和精力上的负面影响。
4. 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,教师应该注意通过多方面的信息和观点,确保透彻的反思和分析。
三、教学反思包括哪些
教学反思包括教学前反思、教学中反思、教学后反思。
教学前反思的内容包含反思确定内容、阶段及具体实施方法对学生的需要和满足这些需要的具体目标,以及达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动机、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。
还要对对本学科、本册教材、本单元、本课时进行教学计划时列出反思的关键项目。
如:
第一、需要教给学生那些关键概念、结论和事实;
第二、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是否准确;
第三、教学内容的深度和范围对学生是否适度;
第四、所设计的活动那些有助于达到教学目标;
第五、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;
第六、那些学生需要特别关注;
第七、那些条件会影响课的效果……
教学中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,对不可预料情况发生进行的反思以及教师在和学生互动作用中,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,对教学计划进行的调整。
不可预料情况发生时,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于教学计划实施的因素,因势利导,不可让学生牵着鼻子走。
根据学生反馈对教学计划的修改和调整要适当,不可大修大改。
教学中反思要求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,调动各种感官捕捉反馈信息,快速、灵活地做出调整和反应。
教学中反思教师可运用录音和录象技术,与观察手段一起为以后的教学后反思提供信息。
教学后反思围绕教学内容、教学过程、教学策略进行。
具体为:
第一、教学内容方面:
1.确定教学目标的适用性。
2.现目标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做出判断。
第二、教学过程方面:
1.回忆教学是怎样进行的。
2.对教学目标的反思: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。
3.对教学理论的反思: 是否符合教与学的基本规律。
4.对学生的评价与反思:各类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。
5.对执行教学计划情况的反思:改变计划的原因和方法是否有效,采用别的活动和方法是否更有效。
6.对改进措施的反思:教学计划怎样修改会更有效……
第三、教学策略方面:
1.感知环节:教师要意识到教学中存在问题与自己密切相关;
2.理解环节: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与倡导的理论,行为结果与期望进行比较,明确问题根源;
3.重组环节:教师要重审教学思想,寻求新策略;
4.验证环节:检验新思想、新策略、新方案是否更有效,形成新感知,发现新问题,开始新循环。
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,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,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、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,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,不断提高教学效益和教科研能力,促进教师专业化的过程。
也是教师直接探究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,不断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,全面发展的过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