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文在高考语文中的重要性,不言而喻。但是,写好一篇高考作文并非易事,因为这关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、概括归纳能力、布局谋篇能力、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。那么,高考作文怎样可以从材料中准确地提取中心词,这个问题属于高考作文的第一步:审题立意,即,提取中心词,确立中心。
今天我结合最近几年高考的命题热点,任务驱动型作文来加以具体介绍。
一、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
1、产生
任务驱动型作文2015年全国卷首次出现,2016年,2017年,2018年延续了这一命题模式,预计2019年及以后高考仍会青睐这种题型。
2、特点
①有明确的指令性任务,写作目的性强;
②有具体的言说对象,对象明确性强;
③有多元的价值取向,学生的选择性强;
④有多维的权衡比较,写作的思辨牲强;
⑤有鲜活的现实事件,材料的现实性强。
此类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作文材料+指令性任务,学生先要完成任务,而后围绕任务进行写作,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材料作文,它的关键词相对容易确定一些。
3、审题步骤
①审材料;②审任务;③抓关键词,确定立意。
二、真题讲解
例1、2015年高考全国卷1
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。(60分)
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,家人屡劝不改,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,,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,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,警方核实后,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,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,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,也引发一些质疑,经媒体报道后,激起了更大范围、更多角度的讨论。
对于以上事情,你怎么看?请给小陈、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,表明你的态度,阐述你的看法。
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,选好角度,确定立意,完成写作任务。明确收信人,统一以“明华”为写信人,不得泄密个人信息。
【立意分析】
1、审材料
①人物:父亲、小陈、警察、网友。②事件:小陈举报父亲高速公路屡次开车打电话。③结果:警察对老陈进行教育和处罚并公布于官方微博;引起网友点赞或质疑。④小陈举报父亲是出于对父亲的爱以及公民的责任意识;警察教育处罚老陈源于交通法规的要求。⑤网友点赞出于对小陈维护和遵守规则的肯定;网友质疑是出于对小陈呵护亲情方式的不理解(或许出于对警察公布小陈举报事件的不认同)⑥关键词:(小陈)举报父亲(老陈);(警察)处罚并公布(老陈);(网友)点赞、质疑(小陈)
2、审任务
①表明你对该事件的看法态度;②写一封信;③收信人:小陈或老陈或其他相关方。④写信人:明华
3、确定立意
①小陈的角度,亲情的另类解读这也是一种亲情。
②老陈的角度:责任意识;,个人与家庭,个人与社会。
③警察的角度:树立榜样的意义,树立榜样要把握度。
例2、2017全国I卷高考作文
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,他们较为关注的“中国关键词”有:一带一路、大熊猫、广场舞、中华美食、长城、共享单车、京剧、空气污染、美丽乡村、食品安全、高铁、移动支付。
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字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,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。要求选好关键字,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;选好角度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少于800字。
【审题立意分析】
1、审材料:材料给出了12个关键词;
2、审任务:选出两三个关键字写中国,关键字之间有有机的关联。
3、确定立意:在所选关键词中找到媒介,找到载体,进行辨析,如能构成辩证关系最好。比如“一带一路”与“高铁”,以共享经济与“高铁”出口带来的效益为媒介;“中华美食”与“食品安全”,以舌尖上的中国以及思考背后的食品安全问题为载体;可以选择“共享单车”、“高铁”与“移动支付”,以“互联网+”时代的经济共享与出行的便捷为媒介;可以选择“美丽乡村”与“空气污染”,以美丽乡愁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冲突为载体。
例3、2018年全国一卷作文题
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作。
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,人类迈进新千年,中国千万“世纪宝宝”出生。
2008年汶川大地震。北京奥运会。
2013年“天宫一号”首次太空授课。公路“村村通”接近完成;“精准扶贫”开始推动。
2017年网民规模达7.72亿,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。
2018年“世纪宝宝”一代长大成人。
…… ……
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。
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。
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、使命和挑战。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、成长,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、圆梦。以上材料触发了你的联想和思考?请据此写一篇文章,想象它装进“时光瓶”留待2035年开启,给那时的18岁的一代人阅读。
要求:选好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本,自拟标题,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,,得泄露个人信息,不少于800字。
【审题立意分析】
1、审材料。材料由两部分组成:事实性的叙述材料,引导性的议论材料。
事实性材料的关键词需要概括:①关键对象:世纪宝宝及其成长;②关键事件:2000年以来的国家大事;③两者关系: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密不可分,个人发展要顺应时代
议论性材料有几个关键词:际遇、机缘;使命、挑战;追梦、圆梦;对材料的联想和思考。
2、审任务
想象把所写内容装进时光瓶,2035年再开启,给那时的18岁的一代人(现代化宝宝)阅读。
3、确定立意
材料中的大事是一代人抓住机遇,与时代共行的结果,其中的精神,比如艰苦奋斗、务实创新、积极探索、责任担当、团结进取、珍惜青春、追梦圆梦等是下一代人依然需要的,应该传承下去。据此可以围绕“青春”、“奋斗”、“梦想”、“责任”、“使命”、“担当”等来命题写作。写作文时要注意两个重点:一是自我与国家、时代的联系;二是自我与2035年青年人的衔接。
个人看法,请批评指正,谢谢!
作文能力,取决于综合素养|本篇内容有点长,字数2200+,但值得一读,可先收藏,慢慢阅读^0^
随着高考的来临,语文在考试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,而作文作为语文当中灵活性最强的一个部分,历来都受到极大的重视。
作文题的优势,就在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和见解,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。而对于平时思考力不够,同时又不关注书本外世界的学生们来说,自如地表达自己却并非易事。
作文不易,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:
审题深度不够,立意难以突出;
联想能力欠缺,文章难出光彩;
素材积累不足,难以支撑表达;
文字驾驭能力不强,有观点,难尽述。
其他
题目问,怎样从材料中准确地提取中心词,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技巧问题,考核的其实就是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,包括:
理解能力:从材料能够读到什么?
联想能力:从字面意思,可以联想到几层意思?
归纳能力:能够集合多少素材,如何使用,怎么布局?
总结能力:读懂材料,得出自己的理解,选材之后,要凝练出自己的表达方向,也就是所谓的命题,或者说提取中心词,掌握关键词,都是一个意思。
这几个层次的能力,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,所以才造就了文章的丰富多彩。
以下,我们就具体的高考题目来做分析,寻一寻作文命题的脉络。
2018年全国卷II:《幸存者偏差》(适用地区内蒙古、黑龙江、辽宁、吉林、重庆、陕西、甘肃、宁夏、青海、新疆、西藏)高考作文题:“二战”期间,为了加强对战机防护,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的弹痕的分布,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,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,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,因为这些部位收到重创的战机,很难有机会返航,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。事实证明,沃德是正确的。 要求: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,选好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: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:不少于800字。
这则高考作文题,短短一百多字,传递出了多少信息呢?由浅入深,我们来分解一下:
第一层,文字表面有哪些意思?基本的理解。
初读任何文章,总是先读到第一层的意思,也就是文字表面的意思。
就像这则材料,表面自然讲的是对于幸存飞机进行防护,统计学家沃德和其他人的不同观点,最后得到了不同的结果。
如果对材料的理解仅止于这一层,学生很难找到命题的切中点,因为,你不可能去描述这个故事,或者称赞沃德的正确,也就没东西可写。
第二层,暗含、传递出什么讯息?基本的领会。
再读这则材料,你会读到一点不同的讯息,透过字面,去看看有什么延伸的意义。
试着想想,为何会出现两种不同的观点?沃德的坚持为什么会正确?这里面传达的是,少数人胜过了多数人(力排众议),真相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,并且,细节决定最后的成败(只有少数弹痕的地方,才是重点部位,因此确保了安全)。这需要思维的进一步深化,要去推敲、琢磨。
如果对材料的理解到了这一层,学生就有命题可写了。比如当年高考的满分作文,就有从“以小见大”或者“细节决定成败”切入,正好符合材料表达的意思。
我也觉得,大多数学生应该能够读到这一层,不然,语文就真的还给老师了。
第三层,能提炼什么精神?更高层次看问题。
细读材料,善于思考和发散的同学,往往还能读到更多、更深层次的意思。
比如,专家们对幸存者战机进行统计分析,这代表着一种科学态度;而统计学家沃德能够力排众议,在于他的专业程度让人信服,同时,他的建议也更符合事实。
我们还可以更深入地想,在人命关天的事情上,如果没有这种精益求精、坚持真理的毅力和决心,会导致什么后果?
读到这一层,体现的就是学生看问题的格局。
不光是看到微观的决策过程,还能站得更高,从宏观上、整体上去思考,看问题更有高度,分析问题也必然更有深度,加上良好的文字功底,写出好文章就是必然的。
第四层,文外之意是什么?领悟出一个境界。
研读材料,对于眼界和见识都比较宽的同学(当然肯定是少数),不光能读出材料的精神,还能读出不同的世界。
这里面,有一个推己及他的过程。
比如说,读到了前三层意思,然后看到了其中体现的态度和精神,如果推而广之,从各行各业、任何事情上,都需要这样的态度和精神,不只是战争,还有我们的日常学习、工作、待人接物,处处都有。
从一则一百多字的材料,读到整个世界,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境界。
能够达到这一层,代表学生不仅知识涉猎面广,同时思维活跃,能够从各个角度去想问题,这样的学生,不光是语文基本功扎实,各方面的素养也会比较强,否则很难实现这样的跨越。
以上就是笔者总结的高考作文审题步骤,究其根本,还在于一个学生本身的综合素养,一则材料,不同的人读到不同层面的意思,读出来的结果必定千差万别。
笔者在教学中,比较喜欢使用讨论法,尤其对于高中的孩子,语言表达也是训练的侧重点:
一方面让学生抒发自己的看法,对于过于偏颇的引导他们自行调整;
另一方面,给出中肯的评价和建议;
同时,在讨论结束后,得出大家都觉得信服的结论。
讨论的过程就是思维互相激发的过程,而得出结论,就是归纳的过程,提炼的过程。
在讨论课当中,学生的视野和思考都会得到很大改善,只不过,这样的课程对老师的控场能力要求较高,需要老师有定力、有主见、能包容,并且可以保持客观、公正。
其实对于中学生来说,就是训练其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。
在平时的生活中,作为家长,不妨多引导孩子参与时事、热点或者话题的讨论,允许孩子发表不同的看法,同时进行更深入、客观地引导,让孩子学会从更大的视野、更深的层次去理解、分析问题,然后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,就是一种极好的锻炼。
所以,作文这件事,大家平时可能就觉得是语文这个学科的事,然而,作文表面是文字的展现,背后却是大量的人文、社会信息的积累,还有学生各角度思维能力的侧重培养。
只有思维能力得到提升,学生才能有自己的思考,善于得出自己的观点,也才能最终体现在作文能力的提高,以及表达能力的改善上。
希望对广大学生有点帮助,祝福每个学生都能勇敢写出自己的观点来。